农产品高价能持续多久?
发布日期:2007-09-15
来源:本协会
CPI指数在食品价格的引领之下接连走高,这引起了人们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关注。近期,作为具有超前发现价格功能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始呈现强势上涨态势,这是否意味着农产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已经启动?农产品价格究竟还能涨多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上涨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受国际市场带动;二是国内养殖业复苏;三是天气灾害。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农产品上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比较突出的是小麦,由于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小麦主产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影响,使得国际小麦供应十分紧张,目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已经突破十一年来的高点,而且还大有继续创新高之势。另一个原因是生物能源的运用。由于石油资源的相对匮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找生物能源替代原油,本产季美国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来生产燃料乙醇,这挤占了大豆、棉花等秋季作物本身的种植面积,导致其他农产品供需紧张。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虽然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但国内农产品价格却没有同步上涨,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普涨开始导致国内下游需求的萎缩,表现最明显的是玉米。由于玉米价格的高企,养殖业不堪重负,再加上一些突发疫情,给国内养猪行业打击很大,所以,我们看到了自今年年初,玉米期货一路震荡走低。
但是,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供需紧张一定会向国内传导,特别是一些进口量比较大的农产品,比如大豆。我们国家每年将消耗近5000万吨大豆,其中需进口大豆的量要达到3000万吨左右。国内消费的疲弱,延缓了国际农产品上涨的传导效应,但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延迟,一旦当国内农产品下游产品如猪肉等发生结构性供需失衡的时候,国内农产品价格就会补涨。
目前正是秋季农产品生长的关键期,农产品价格对天气的反应最为敏感。前期发生淮海流域的大水和东北地区的干旱,引发了人们对新产季农产品供应的担心,表现在期货市场上,就是投机盘追高的热情不减。
从以上分析看,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土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和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是一个大势所趋,长期维持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倒挂只能导致后期的供需发生结构性的失衡。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宗农产品的供需相对平衡,国家的调控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所以,期货市场的过分炒作只能导致后期的暴涨暴跌。我们在看好农产品后市的同时,仍需要把握好操作节奏。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上涨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受国际市场带动;二是国内养殖业复苏;三是天气灾害。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农产品上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比较突出的是小麦,由于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小麦主产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影响,使得国际小麦供应十分紧张,目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已经突破十一年来的高点,而且还大有继续创新高之势。另一个原因是生物能源的运用。由于石油资源的相对匮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找生物能源替代原油,本产季美国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来生产燃料乙醇,这挤占了大豆、棉花等秋季作物本身的种植面积,导致其他农产品供需紧张。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虽然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但国内农产品价格却没有同步上涨,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普涨开始导致国内下游需求的萎缩,表现最明显的是玉米。由于玉米价格的高企,养殖业不堪重负,再加上一些突发疫情,给国内养猪行业打击很大,所以,我们看到了自今年年初,玉米期货一路震荡走低。
但是,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供需紧张一定会向国内传导,特别是一些进口量比较大的农产品,比如大豆。我们国家每年将消耗近5000万吨大豆,其中需进口大豆的量要达到3000万吨左右。国内消费的疲弱,延缓了国际农产品上涨的传导效应,但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延迟,一旦当国内农产品下游产品如猪肉等发生结构性供需失衡的时候,国内农产品价格就会补涨。
目前正是秋季农产品生长的关键期,农产品价格对天气的反应最为敏感。前期发生淮海流域的大水和东北地区的干旱,引发了人们对新产季农产品供应的担心,表现在期货市场上,就是投机盘追高的热情不减。
从以上分析看,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的上涨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土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和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是一个大势所趋,长期维持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倒挂只能导致后期的供需发生结构性的失衡。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宗农产品的供需相对平衡,国家的调控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所以,期货市场的过分炒作只能导致后期的暴涨暴跌。我们在看好农产品后市的同时,仍需要把握好操作节奏。
(来源:中国食品商务网)